網頁

總網頁瀏覽量

置頂

我工作地方改變了,2015年八月離開台北榮總,到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服務。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尿動力學(膀胱功能)檢查

有些泌尿道的症狀與膀胱功能有密切關係,例如尿失禁、重覆感染、逆流等等,所以有時候必須檢查膀胱功能,才知道問題在那裹。


膀胱功能檢查可以知道膀胱內的壓力、容量、膀胱肌肉收縮的情形、括約肌的狀況等等,由這些資料就可以判斷膀胱功能好不好了。


這並不是很好受的檢查。首先要把一條特別的導管放入膀胱內(像導尿那樣),然後在導管之一孔注入生理食盬水(也有用二氧化碳氣體的),同時在導管另一孔測量壓力的變化。除此之外,在肛門附近放兩電極要測括肌肉的收縮,還要在直腸放一軟管測腹內壓力(為了。隨著生理食盬水慢慢進入,膀胱慢慢漲起來(容量變大),壓力也慢慢改變,被檢查的人開始會有尿意(也要記錄),一直到憋不住(就知道膀胱最大容量了)。調整管子的位置也可以測出尿道的壓力。導管拔掉後,還可測量排尿的流速(即每秒排出多少CC)。


這檢查會得到膀胱容量及壓力變化的曲線圖,推算出膀胱本身的彈性是否正常。也可以知道括約肌收縮的強弱、頻率,及是否協調(在洽當的時間收縮、放鬆)。綜合各項數據以後,對膀胱的功能就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了;如不正常,也可以知道問題出在那裹。


因為這檢查不好受,可以想像兒童很難配合完成。如在麻醉後再檢查,恐怕會影響檢查的結果。較小的嬰幼兒,因膀胱功能並未成熟,結果也不大可靠,所以在兒童,膀胱功能檢查是有限制的。有時,也許一個簡單的尿流量檢查(不必插管,光尿尿就可以了)就可篩檢出有沒有膀胱的異常了。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包皮的照顧



青春期前
嬰兒的包皮通常是包的緊緊的,而且與龜頭融合在一起,基本上包皮內是與外界隔絕的,也是無菌的,祇要沖洗一下外面就可以了,不要勉強翻開清洗。有些兒童包皮內會有"包皮垢",因也是無菌的,不必管它。包皮有保護作用,可避免龜頭接觸尿中的化學物(例如氨,會刺激皮膚)。有時包皮會紅紅的,此時只要勤換尿片,必要時可擦點藥膏。


有些較大兒童包皮可以翻開了,可以教導如何翻開沖洗;但如果還翻不開,也不必勉強,洗洗外面就好。何時能翻開因人而異,通常是小孩自己發現的,反正別人(父母、醫生等)不要勉強幫忙剝開。


有些小朋友包皮與龜頭的分開是局部的(如附圖),因內皮已與外界相通,但因包皮無法完全分開沖洗,有較高細菌感染的機會,這時應多泡溫水,有紅腫時可擦藥膏。



青春期後
通常青春期後,包皮就可以自然地翻開了。年齡越大,尤其是有性行為以後,清洗就越重要,但也不必過度。通常用清水沖洗就可以了,肥皂或浴沐乳會洗去正常而且有保護作用的油脂,甚至引起皮膚炎;如一定要用,最好徹底沖掉殘留的肥皂。清洗以後,包皮可以推回原位,保護龜頭。


有些人青春期後包皮仍不能翻開(很少數),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除了可能影響性行為,且因包皮內累積污垢,可能引起日後的陰莖癌及為害伴侶的健康,故應設法改善這情況(不一定是割包皮)。陰莖癌可能因為病毒或致癌物(例如香煙中的致癌物會由尿中排出),這些是可由沖洗減少的。


 


2010年3月17日 星期三

被誤診的"包莖"

很多人不瞭解包皮的正常發育,造成了不正確的觀念及不必要的手術。


 


大部份小男生的包皮在剛出生時都是包的緊緊的,開口也是狹小的,這是正常的,有人稱這現象為"包莖",嚴格說並不正確。幼兒的包皮通常是無法翻開,而且包皮的內側(皮)與龜頭是融合在一起的,如果把這情形稱為粘黏,也不十分正確。


 


真正的"包莖"是因為發炎、包皮變硬、失去彈性而無法翻開,不是指正常嬰兒的包皮。把正常幼兒發育過程診斷為"包莖"並不正確。


 


包皮與龜頭 "融合"在一起,是胎兒發育之結果,隨年紀慢慢會分開,所以這不是 "粘黏"。"粘黏"是後來造成的,不會自已分開。小男生通常在幼稚園大班、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包皮與龜頭會慢慢分開,加上在成長過程中,包皮開口會變寬,最後就可以完全翻開,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大多不必去干擾。


 


何時要去"干擾"呢?包皮有發炎、濕疹時,開口變的真正的狹窄時,可用藥膏治療。包皮分開了一部份,但仍無法清洗而引起細菌感染,可多泡溫水、擦藥,重覆發炎才考慮手術。太早嘗試去剝開包皮可能會造成包皮裂傷,進而結疤,反而變成真正的"包莖"。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新生兒割包皮的境外爭議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美國Christian Northrup醫師的文章,題目是 我們要停止割包皮”(指的是新生兒割包皮)。我以為新生兒不必割包皮已經是十多年前的話題了,沒想到現在又再提起來了。


文中指出最近疾病管制中心美國兒科醫學會打算建議所有的男嬰都要割包皮。該醫師認為這是極大的錯誤,割包皮(新生兒)是不必的手術,會疼痛且有併發症,甚至死亡。世界上沒有一個機構會如此建議的。為甚麼要剛出生就切除正常、有用的組織呢?


文章中說世界上大部份的男人,包括歐洲、北歐(當然還有亞洲),都是沒有割包皮的。在1900年以前,割包皮基本上是不存在美國的,僅猶太人及信奉回教的人因為宗教原因割包皮。在1800年代後期,割包皮被引進英語系國家居然是為了防止自慰,目的就與一些回教及非洲地區為了去除女性的性快感而割除她們的陰部(女性的割包皮)類似。全世界,除了極少數的地方,都遣責女性割包皮行為,但卻容許小男生割包皮(其實這兩者還是有差別的)。有人認為新生兒割包皮不會覺的痛,而且也不會在成長後有不良後果。這是不正確的。


有些說法男性不割包皮容易得到感染,且割包皮可以預防陰莖癌及子宮頸癌,其實這些說法並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也沒有證據證明割包皮可減少性傳染病。(但是還是有些報告認為割包皮可以的預防或減少上述疾病的,只是證據力的問題)。研究也顯示男性割包皮後性快感會減少,因為包皮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是重要的感覺來源。


其實上面都不是新的言論,有人再把這話題提出,也許真的有些趨勢要重新鼓勵割包皮()。上述指的是新生兒常規性割包皮,不是指有醫學上需要(例如發炎)的割包皮。還好新生兒割包皮在台灣已不流行了。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膀胱攝影

在尿逆流文章中提到膀胱攝影是最可靠(但又不十分可靠)的檢查工具,在這裏解說一下。


膀胱攝影,嚴格說應稱為 排尿膀胱尿道攝影 (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簡稱VCUG)。這檢查要先放導尿管,然後經導尿管注入顯影劑(就是可以在X光下讓我們看的到的液體),到足夠的量時,移除導尿管,請小朋友(或大人)解尿,這期間用x光透視看看尿液(顯影劑)是否有膀胱->輸尿管->腎臟的流動。


可以想像,被放置導尿管是很不愉快的事,大部份的小朋友都是在哭鬧的情形下完成檢查的(大人是忍著不哭)。家長顯然也不會喜歡這種檢查。理想是小朋友在合作的情況下接受檢查,結果才會準確。在哭鬧、亂動情形下,小朋友也許無法在這時配合排尿、也許注入的顯影劑的量不同等都會影響檢查的可靠性。


雖不理想,但這還是檢查尿逆流最重要的工具。根據檢查結果,逆流可分為五級。除此之外,醫師也可以看到膀胱、輸尿管、尿道等的形狀,判斷是否有構造上的異常。


兩側都有逆流


如果發生尿路感染,通常是先做膀胱攝影,再做核子醫學腎掃描,但因為腎功能是我們最關心的,而且膀胱攝影很不受歡迎,也許檢查次序可以換一下(在小小朋友),先看腎有沒有受損,如有,才做膀胱攝影。當然,要怎麼做,還是與醫師多討論一下。


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病菌的抗藥性

抗生素是近代醫學重要的發現之一。想一想如果沒有了抗生素,醫生能做的事會少了許多,很多的疾病也就要 "靠自已"了。


抗生素是黴菌扺抗細菌的武器,這兩種微生物大概自古就開始大戰了,彼些都未能消滅對方,反而達到了一種平衡。人類在上世紀發現並用了第一種由黴菌產生的抗生素(青黴素),救活了不少嚴重感染的人,以為就此解決了細菌感染。不久以後,細菌就產生了抗藥性,使該藥物的效果大減,以後只好不停的研發,產生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n代的新藥,這戰爭變成了人類與細菌的戰爭了。新的抗生素除了全新開發以外,很多是改變原有的抗生素分子的一些構造,但達到同樣或更好的滅菌效果,當然,細菌也遲早會有新對策。


如何保持我們的優勢呢?除了不停的研發新藥以外,良好的用藥及生活習慣也很重要:
1.不需要用抗生素時,就不要用
例如傷風感冒等是病毒感染,通常用抗生素並不會改善病情,也不會加速康復。除非是抵抗力很差的人(老人、接受化療的人...),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因為用了抗生素而得到好處。壞處呢?讓體內細菌有機會培養抗藥性;也殺死了一些無害或有益的細菌,使不好的細菌乘機造反,為害健康。


2.使用適當的抗生素
如需要用藥時,不要隨使找藥吃。有些抗生素作用範圍很廣,有些比較狹窄;有些抗生素對某些感染特別有效,對另外一些細菌則無效。用錯了抗生素,除了沒有治療效果,還有不利的影響。醫生也最好能根據細菌培養的結果而用藥。


3.適當的治療劑量
抗生素的服用劑量不足,殺不死細菌,反而讓它們有機會培養抗藥性。如果某抗生素要每六小時吃一次才能維持藥效,忘了服食或吃吃停停,就會有不良後果。當然服用過多也是有害的。


4.治療時間不夠
有些疾病必須治療一定的日數才會徹底治好,太早停藥,病菌仍存在,還會復發,也是培養抗藥性的細菌的好機會。例如泌尿道感染,服藥兩三天後也許症狀就消失了,這時如果就懶的再服藥,也許不久疾病又復發了。


5.沒事少去醫院
通常在醫院中的細菌比外面有較多的抗藥性,所以在醫院中感染的細菌比較 "毒"。


6.珍惜新的抗生素
這些第n代的新藥留在嚴重感染、又沒有更好的武器時再用。


抗生素的使用原則是不必用時不濫用,必要用時就要把病菌徹底清除,也就是用適當的藥、足夠的量及時間。對大部份的人而言,萬一要服藥時,也該知道自己在吃甚麼藥,該注意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