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總網頁瀏覽量

置頂

我工作地方改變了,2015年八月離開台北榮總,到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服務。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睪丸,你躲在那裏?

     睪丸的位置,除了用手觸診能診斷約80%左右,其他無法確定位置的睪丸,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幫忙:



  • 內分泌的檢查
         單側隱睪症通常不需要一些實驗室的檢查,但雙側的隱睪,某些荷爾蒙的檢查可以確認睪丸的存在(不是無睪症),也可以確認是否存在一些內分泌的異常。雙側隱睪症,有時為了確認睪丸的存在,也會做一個稱為 hCG刺激檢查。這檢查是先注射 hCG這藥物,然後在三天後抽血檢查睪丸激素(即男性荷爾蒙),如果小朋友的睪丸激素有升高現象,表示體內有睪丸;相反的,如果沒有升高現象,可診斷為無睪症。

 



  • 電腦斷層
        以電腦斷層來確認睪丸位置的可靠性是不高的,而且因為輻射的關係,不建議用在此處。

 



  • 磁振造影
         磁振造影雖然可靠性較高,但小朋友必須接受麻醉,而且因費用很高,通常也不建議僅用來確認睪丸位置。

 



  • 超音波檢查
         有些在腹股溝的睪丸,可能因為小朋友較胖或睪丸較小,或檢查的人經驗不足等等,而摸不到,這時超音波檢查可幫忙。超音波對腹股溝的睪丸檢查相當可靠,但對位於腹內的睪丸,超音波的可靠性就不高了。不過,因超音波安全,且費用較低,所以是很常用的檢查。

 



  • 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必須在手術室進行,所以要做這檢查,大概也就是同時要手術了。腹腔鏡是在全身麻醉下,在肚子上開一個小於一公分的小孔,放入內視鏡觀察腹內情形。這時如果睪丸在腹內,就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如果睪丸在腹股溝,則會看到睪丸血管及輸精管從內環穿出腹外的情形。如果甚麼都看不到,表示是無睪症了。

 


  最後,睪丸的位置或存不存在,手術時的發現應是最可靠的,根據一些報告,結果如下:



  • 腹內9%
  • 腹股溝較高處 20%
  • 腹股溝較低處 42%
  • 陰囊高處8%
  • 睪丸異位(不在睪丸正常下降的路徑上) 12%
  • 無睪或委縮 9%

 


 


參考文獻:J Urol. Mar 149(3):570-3.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如何檢查睪丸位置?

懷疑有睪丸位置異常的小朋友在看診時,醫師會詳細檢查,看看睪丸的位置在何處。首先,用手觸診是最直接的檢查。有時候,觸診很簡單,但也有時候要確定睪丸位置,並不是很簡單的事。


隱睪症的睪丸約有80%可以用手觸摸到,因些觸診是初步,但也是最重要的檢查。如果觸診可以摸到睪丸,其他檢查就不一定需要了。所謂用手可以觸摸到,通常是指睪丸在腹股溝中,而且大小也在合理範圍內;如睪丸在腹腔內,或太小,用手就摸不到了。隱睪的20%,無法用手摸到的睪丸,需要用其他檢查確定其位置。



  • 觸診時,小朋友最好在輕鬆安靜的狀態下。室內溫度要溫暖,醫生的手也不能冰冷的,因為低溫可能使陰囊縮小及及睪丸上升。
  • 大部份正常的男童可以看到睪丸就在陰囊內,可再用手輕輕地觸摸確定大小及硬軟。
  • 有些陰囊較小或較胖的兒童,有時候不容易觸摸到睪丸。
  • 如果睪丸不在陰囊內,醫師會用手順著腹股溝處向下推,看看能否把睪丸從腹股溝推到隱睪內。如果睪丸很容易被推下,而且持續留在陰囊內,這情形是伸縮性睪丸。



  • 有時睪丸雖被推到陰囊內,但手一放開又馬上收縮到腹股溝去,這情形應是隱睪症。當然,如果睪丸是在腹股溝,推不下來,那無疑問就是隱睪症。
  • 有時候睪丸位置不很確定,也許醫師會請小朋友回去泡泡溫水,再請父母自行檢查一下。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美容膠的點點滴滴

有些手術後,醫師會在傷口上貼上一種膠紙,幫助傷口癒合;有些較淺的皮膚裂傷,也可能可用這種膠紙代替傷口縫合;也有些傷口在拆線後才貼上膠紙。這種膠紙又常被稱為 "美容膠",或"無菌貼紙"。



美容膠可以把傷口兩側皮膚拉緊靠在一起,減少存在傷口的向外分開的張力,所以形成的疤痕可以較細,達到美容的效果。有些傷口不宜使用美容膠,例如不清潔的傷口(有較高的感染機率),或在活動性較高的位置(如膝蓋,會貼不牢)。


有些美容膠很黏,不容易撕下,但通常隨著時間,因為皮膚的水氣及油脂,一般會在貼上七到十天後會漸漸鬆脫。不要太早且勉強去剝落,以免造成傷口裂開,通常多貼幾天不會有害。除非美容膠弄的很髒,通常不必頻繁的更換。如果要更換,應先貼傷口的一側,輕輕使力把膠紙拉到另一側,然後貼到皮膚上,這様貼的目的是減低傷口的張力。




 



美容膠應該要貼多久呢?就傷口癒合的過程需要好幾個月才穩定,所以要貼三至六個月才有美容效果。
有些人對美容膠過敏,貼了後皮膚出現紅腫,這時應找醫師處理。如在貼美容膠的時候,傷口有紅腫或分泌物,也應及早找醫師處理。